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访问北大

  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美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讲席教授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于2017年3月4日-3月28日到访北京大学,开启了他时隔17年后再次访华的行程。访问期间,方纳教授在北大发表题为“十九世纪美国的政治遗产”的四场系列学术演讲,参加了一场学术研讨会与交流会,并与各院系研究生代表进行午餐交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国际合作部共同承办此次活动,光华教育基金会提供资助。

\

  埃里克·方纳近照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曾任美国历史学家组织主席(1993)、美国历史学会主席(2000)和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2006)。他在美国内战与重建史、非裔美国人史、奴隶制研究、美国政治文化史、林肯研究等领域著作颇丰,包括:《自由土地、自由劳动、自由人:内战前共和党的意识形态》(1970)、《除了自由一无所有:奴隶解放及其遗产》(1983)、《重建:美利坚未完成的革命(1863-1877)》(1988)、《美国自由的故事》(1998)、《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2004)、《烈火中的考验: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2010)和《自由之路:”地下铁路“秘史》(2015)等。

  3月6日晚,埃里克·方纳教授首场演讲在北京大学二体地下报告厅举行。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希主持,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张帆致欢迎辞。本场讲座题为“奴隶制、反奴运动与美国政治”,拉开了“十九世纪美国的政治遗产”系列讲座的序幕。在这场讲座中,方纳围绕美国早期历史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对自由的追求与奴隶制现实的共存——讲述了奴隶制如何在早期美国史中演变成为一个威胁到国家分裂的政治问题的过程。在追溯了北美奴隶制的起源之后,方纳指出,与“旧大陆”源远流长的奴隶制相比,“新大陆”奴隶制的特点是:遭受终生奴役的基础是种族和肤色。早期围绕奴隶制的争论则引发了一个深远的问题,即谁可以成为美国人,或者说哪些人可以获得完全的美国人身份。随后,方纳从经济维度阐释了奴隶制对于南方的重要性。虽然南部的大部分白人家庭并没有拥有奴隶,但是蓄奴州的大种植园主不仅控制着南部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而且也对联邦政治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方纳接着论述了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西进如何激发了南北之间的矛盾。围绕新加入联邦的领土是否可以蓄奴的问题,南北区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执:如果奴隶制移植到广袤的西部,那么奴隶制将会在美国整体政治态势中占据主导优势,美国就会从一个带有奴隶制体制的国家变为一个由奴隶制主导的国家,这关系到美国的未来和美国如何定义自身的问题。方纳强调,北部社会的激进主义和废奴主义者呼吁将奴隶从法律和习俗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并直接将黑人吸纳为美国公民,真实地开启了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性的历史追求。在讲座中,方纳批判了白人解放黑人奴隶的叙事模式,强调黑人并非被动等待自由的曙光,而是努力主动向自由奔跑。

\

  演讲现场

  3月9日晚,方纳发表其系列演讲的第二场:“逃奴、地下铁路以及美国内战的来临”。演讲主要围绕十九世纪上半叶废奴主义者的活动与奴隶自身反抗,讲述了逃奴和鲜为人知的纽约市“地下铁路”的故事。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担任主持和评议。方纳剖析了历史学和公共领域中对“地下铁路”关注的不同侧面。作为一个史学概念,“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一词通常用来指废奴主义者建立的南北贯通、帮助南部奴隶摆脱奴隶制、通向北方的秘密交通网络。方纳指出,“地下铁路”是通过帮助逃奴的地方群体和个人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系列地方网络(local network),他称其为“东部的城市走廊”(metropolitan corridor of the East)。关于奴隶逃亡的行动如何引发了内战,方纳则认为,内战不仅是政治家对奴隶制问题的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同时也不能忽视奴隶渴望获得自由的积极反抗对内战的影响。方纳特别强调了逃奴问题带来的另一个影响,即逃奴现象改变了当时关于奴隶制讨论的立场。通过公开帮助逃奴向北方逃亡以及公开的宣传,废奴主义者对南方奴隶主的虚伪辩护进行抨击,并改变了政治家和普通人对奴隶制的看法,奴隶制也越发成为了国会讨论、公众舆论中的热门话题。“地下铁路”推动了十九世纪中期的政治危机,也让同情奴隶悲苦遭遇的北方人准备好加入反抗南方奴隶主的斗争中去。有关内战中和重建时期的逃奴问题,方纳认为,随着勇敢的逃奴冒险加入联邦军队并对内战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之时,林肯以及其他政治家开始对内战的目标改变看法。1850年,《逃奴法》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表的后一年(1864)废除,而在重建时期颁布的《1866年民权法》(Civil Rights Act)则保证了被解放黑人的基本权利。

\

  方纳在演讲

  3月13日,方纳的系列讲座第三讲围绕着“亚伯拉罕·林肯与美国奴隶制的终结”展开。此讲由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院长钱乘旦主持和评议。方纳认为,与所有其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转型一样,美国的奴隶解放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关于谁是“伟大解放者”这一重要问题,林肯无疑是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位人物。方纳提道,林肯的伟大在于他在奴隶制问题上的“成长能力”(capacity for growth)。在他看来,林肯是一位头脑开放、愿意听取他人批评的政治家,能够依据时势改变策略。林肯不是一个废奴主义者(abolitionist),曾尖锐批评废奴主义者,但他也将自己视作更广泛的反奴隶制运动(anti-slavery movement)中的一员。方纳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美国奴隶制的终结乃是社会运动(废奴主义者)与开明的政治领袖(林肯)共同合作取得的成就。林肯认为,北方人必须在奴隶制问题上妥协,遵守宪法中的逃奴法案。在种族问题上,林肯也表现出了不同于废奴主义者的立场。林肯虽然同意奴隶一样拥有追求幸福的自然权利,但他并不认为他们可以拥有任何的政治或社会权利。1860年11月6日,林肯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这成为了引发美国内战的直接导火索。方纳强调,内战一开始的目标并不是废除奴隶制,而是恢复联邦的统一。而解放奴隶、转变内战性质的转变对于林肯和北方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林肯于1863年1月1日正式签署了《解放奴隶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宣言》宣布所有处在叛乱邦联州土地之下的黑奴从此获得了自由。方纳认为,《宣言》基本上应该被理解成是一项“战争措施”(war measure),但《宣言》的确具有难以否认的重大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林肯彻底抛弃了此前的废奴主张,也不再坚持废奴的渐进性而是转而强调应该立刻废除南部的奴隶制;它代表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奴隶解放;而最为重要的是它转变了内战的性质,即《宣言》将美国内战由一场宪法斗争转变为一场革命斗争。林肯本人于1865年4月14日遇刺身亡,他没能亲眼见证当年年底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被批准而生效的结局,也未能经历战后的重建。不过方纳认为,从殖民转变到解放奴隶,林肯实际上已成为重建的发起者。

  3月16日晚,方纳进行了本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场:“重建及其对美国历史的长远影响”,讲座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立新教授主持。本讲以美国内战战后重建(reconstruction)为主题,着重强调了重建给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对于美国历史的转折性意义。方纳首先阐释了自己对重建的整体性认识,他认为重建是美国内战后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奴隶制的历史,是美国人处理内战结果的一个历史过程。重建的过程表面上终止于1877年,但美国至今仍旧在努力解决奴隶制和内战遗留的问题,所以重建从未真正结束。方纳认为,重建时期的三条宪法修正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宪法,甚至可以说美国自此获得了一部新宪法。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将自由权赋予给所有美国人。第十四条宪法修正案建立了出生地公民资格(birthrightcitizenship)的原则,赋予所有在美国出生的人同等的美国公民身份,并建立起所有美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第十五条修正案规定,任何政府和个人都不能因种族、肤色和之前的奴隶身份剥夺公民投票权,这实际上试图赋予所有成年男性投票权。这三条宪法修正案同时赋予国会实施它们的权力,这一赋权实际上改变了美国联邦制中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原始关系。方纳提醒听众,重建的历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第一、宪法中的权利不能自我实现,需要人们争取;第二、美国的历史并不是通往自由的坦途,历史表明美国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革命和改革可能会走回头路,重建将保卫黑人公民权利的任务交给了后代人完成。方纳指出,今天的美国似乎又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部分人的权利被忽视,或存在被剥夺的危险。虽然今天发生的事情不能与奴隶制同日而语,但重建的历史遗产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3月18至19日,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中国美国史学会主办的“十九世纪美国的历史遗产”学术研讨会及对话会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举办。埃里克·方纳教授、王希教授、王立新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梁茂信教授,以及来自中国十余所高校的青年美国史学者参加了会议。18日的研讨会开幕式上,王希指出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展现年轻一代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强中美两国美国史研究的交流。按照学者的论文题目,研讨会共分为四组,分别是:“早期共和时代的公民资格、民主与政党政治”“内战前的市场革命、跨大陆铁路建设与反对奴隶制政治”“工业化和进步时代的公共卫生、国家建构与政治者的改革”以及“转型时代的恋爱自由与华裔权利——兼论美国公共住房研究的中国史学史”。

\

  方纳与汪晖、王希对话

  3月19日的对话会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首先就中国美国史研究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随后方纳向与会者分享自己的治学经历和介绍美国史学界的发展趋势,而后又同与会者讨论了青年学者关心的问题,包括全球史的发展方向、如何选择研究选题等。

\

  “十九世纪美国的历史遗产”学术对话会现场

\

  对话会后合影

  讲学期间,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在临湖轩会见了埃里克·方纳教授。值得一提的是,方纳还在访问期间专门参观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图书馆,这里陈列着方纳2009年向北京大学捐赠的个人图书。负责接收这批赠书的王希老师还向随行的师生们讲述了这整整84箱图书是如何几经周折从大洋彼岸送达北大,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史研究的文献资料。方纳希望这批图书能够为北大师生研究美国史带来便利。此外,通过午餐会的形式,方纳还在文研院与来自北大历史学系、法学院与燕京学堂的研究生展开了学术交流。

\

  吴志攀会见方纳

\

  方纳参观历史学系图书馆

  方纳此次的北大之行,是时隔17年后的再次访华。作为一名“传奇的演讲者”,他的系列演讲为北大师生带来了美国史研究最深刻和系统的梳理与介绍,成功地引起了听众们的思考与对该领域的兴趣。作为一名耕耘多年的学者,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丰富的学识深深感染了与之交往的诸多师生与学者。


上一篇:信息学院王子南博士的学位论文入选施普林格的Springer Theses丛书
下一篇:“第十二届华人学者台湾问题研讨会”在京举行
Copyright © 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班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010-51293221
北京大学韩国留学班招生办公室